【品读好书】读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感怀

分类:品读好书 | 标签: 读书   有感  
2020-01-12 01:06 阅读(?)评论(0)

读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感怀



放暑假之前权衡利弊、犹豫再三趁当当网搞图书促销之机,购买了57卷本的《钱穆全集》(九州出版社)以及钱老的散文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出版社),为此太太和我吵闹,口口声声说我中邪,我只有沉默不语。当时猜到太太不会同意我网购此书,为了我心愿,下单前对太太百般讨好,还是遭到断言拒绝。但是我不忍坐失良机,这是该系列丛书七年以来第一次半价,我只好先斩后奏,把收获地址填写了小妹家!前几天终于到货,满满三个邮包,足有六七十公斤重。


我把《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拿到手第十天,终于囫囵吞枣将其读完。平时一样厚的书,三两天便可以读完,而  这本书因为是文言文,读起来除了不如白话文那么顺畅外,其内涵情思,更似凝水成珠,不容我一目十行。读完  最后一行字,不得不感叹钱老一生交益友之多,学术道路之奇,历世阅史之丰,更哀怜其幼年生活之艰。


上世纪历史风云诡异多变,一代学人,上苦寻传统文化之渊源流变,以期于乱世中,廓清本民族文化之根蒂与本来面目,下苦心于传统文化之传承发扬,正本清源,于历史巨变宏流之中,守得一片本民族之独特天地。宾四先生之学术研究虽亦为时代所裹挟,终不能置个人感情与学术之外,然其情其志,令人感佩。


无锡钱氏一门,牛人辈出。宾四先生幼年聪慧异常,不足十岁即可背水浒,只见其天资异于常人,让后生我辈羡慕不已。其父也教子有方,一日过桥,提示他桥字改马之旁,即为骄也,义即谓其子于众人前背诵水浒,实为骄,不可再。后其父早逝,家贫日甚。书中有载,一年除夕,近邻各家已爆竹喧腾,但他家灶无火,室无灯,邻人招与同吃年夜饭,其母坚辞,说非不知领君之情,亦欲待长儿归,具香烛祭拜,方能进食。钱母治家为人,可见一斑。


宾四先生以一小学教员的身份,成为大学教授与学术大师,他的学术功底到底来自何处,导师为谁,这些让人十分好奇,但书中未有详述,只能从他的描述中,大抵知道他的国学知识可能来自三方面,一为家学,其父教长兄时,其常侧听,二为传统学校师塾教育,三自学,宾四先生为读一书,竟然夜不能寐,第二天一早就跑到书店,这时人家才折木板开门,他从门板缝中侧身窜入,急问有《曾文正公家训》否。若他生在今日,世人当以天外来物视之。精彩的是当他买完书要走的时候,却被店主一把抓住,放在今日,我们肯定是以为店主发现了假钞,但实则是店主知其未吃早餐,所以留他共进早餐,并得片刻谈,谓店中书可任意翻阅。这不免让人感叹,今不如古啊。


宾四先生十八岁开始任教小学,我们一般十八九岁上大学,然所思所学,恐怕不及先生之万一。若将学术之路喻为长跑,虽先生先天条件比他人优越,但亦贵坚持。先生虽在小学,但心中常有未入大学之憾,见北大报生,投考者须选读章学诚《文史通义》,先生亦求其书读之,至形于梦寐间。先生有此等天赋,此等用心,想不成学术大家也难。先生在年青的时候,即对读书的方式有所反思,“今则多随意翻阅,当痛戒”,“即从此书起,必首到尾通读全书。”及新思潮涌来,先生虽也逐月看《新青年》,但已决心重温旧书,不为时代潮流挟卷而去。


民国学人,很多不单是为生计而学术,更为某种信念或心结而学术。先生早年每读报章杂志,“疑其谴责古人往事过偏过激,按之旧籍,知其一然。如谓秦以下尽属帝王专制,读四史及通鉴,岂专制二字所能概括。余之治学,亦追随时风,而求加以明证实据,于古人稍作平反,如是而已。”“而我国家民族四千年之历史传统文化精义,乃绝不见有独立自主之望。此后治学,似当先于国家民族文化大体有所认识,有所把握,始能由源寻委,由本达末,于各项学问有入门,有出路。”先生终其一生,尊儒,言必孔孟。而对学术纷争,先生的态度是不言不语,“先秦诸子系年不投报章,恐引争论,忙于答辩,浪费时间,常留手边,默自改定。”


而当时社会之于知识分子,则相当尊重。学生对于师长,有些还礼数甚恭。宾四先生回苏州后,他的一个老学生知道老师回来了,便“站路边,特来相侯”。而学校则尊重教授,集美惟校长室乃一所平屋,最不受注意。


当然,民间最让人神往的,是那些有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与张用彤熊十力蒙文通四人宿西郊农场,此处多白杨,数百株,四人夜坐大厅上,无灯光,厅外即白杨,叶声萧萧,凄凉动人。坐至深夜始散,竟不忆此夕何语。”


“余之办公室在楼上,窗外远眺,太湖即在目前,下午无事,常一人至湖边村里,租一小船荡漾湖中。任其所至。经两三小时始返。自荣巷至学校,沿途乡民各筑小泊,漫步岸上,上天下水,幽闲无极。余笔其遐想,成《湖上闲思录》。”


贯彻全书的除了先生学术之路外,另一条线索则是当时的社会风潮与政治动荡,如五四运动,抗日救亡,而后国共纷争。先生说:“一时人心纷歧,人才这奔溢突出,无共同之趋向,而国事之艰,社会人事之乱,亦可由此推想。”但不论主义之争,或政治倾向冲突,一切行动的根本皆为一个爱字——对家国与民族之爱。


“初,有同事朱怀民,申马克思主义,余虽爱公文之辞,然力反其说,傍晚散步,逐篇讨论,五四时,朱结队赴四周乡村演讲,热血喷迸,声泪俱下,平日与人极和易,惟当以一字形容,曰爱,爱国家,爱民族。”国家沉沦愈深,国民爱国之情愈切。百年之后,我们再读这段历史,不论政治立场,都应当心怀温情与感激。


及内战又起,人心思变,宾四先生即使特意避开平津京沪等城市,选择独居一隅的无锡江南大学,但学潮四起,青年学子非左即右,“盖群认为不闹事,即落伍,为可耻,风气已成,一时甚难化解”。


1949终于给半个世纪的动荡画上了句号,人们引颈祈盼的和平再次降临在这个多难之邦。众多知识分子也面临了人生的决择,是去是留?很多人选择了留。“国家遭此大变,但距抗战流不久,家人生计顾虑实多,亦证当时一辈知识分子对执政党新政权都抱与人为善之心。”而宾四先生选择了香港。其中考量,可能即有恐个人学术与新政权不合拍,也有宾四先生对蒋公及旧政府之感情有关。在他的记述中,蒋公似乎是个尊重知识分子的领袖,某年宾四先生在重庆讲学研究,蒋公偶至,看桌上饭菜还算不错,便笑而回府。又“五零年之冬,总统设午宴,询新亚事,所时米饭为当时配给米,甚为粗糙,念总统高年亦进此米,余等稍涉艰难,何敢直言以告。总统府中办公费项下节省款项相助。”


多年以后,当宾四先生再次回望,一代学术精英多已在随后的岁月离乱中败落凋零,宾四先生沉痛地写道:“世局虽艰,而安和黾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果使战祸不起,积之岁月,中国学术界终必有一新风貌出现。天不佑我中华,虽他日疆土统一,而学术界则神耗气竭,光彩无存。”


1980年,86岁的钱先生获与大陆三子一女相见,“自只身南来广州,已是整整三十二年。初别时,皆未成年,在港相聚,前后仅七日匆匆别去”。三十多年的人世沧桑、骨肉分离,宾四先生只廖廖数语,个中况味,他人也很难揣测体会。“乱世人生,同如飘梗浮萍。倘得在升平之世,与同志诸老,同在苏州城中,度此一生。生不逢辰,此诚大堪伤悼也。回念前尘,感慨不已。”


当今社会心灵之外的世界纷纷扰扰,感谢钱先生这样的仁者、智者,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开卷便如亲聆教诲,让我时时反省自己,保持心灵的平静与自由。惟愿我能静下心来,挤出时间早日读完这57卷的《钱穆全集》!


2019年7月18日凌晨星期四农历己亥年六月十六




【作者生平】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j简介(点击阅读)

钱穆简介(点击阅读)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 )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