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系列】童年纪事之一:耩麦

分类:杂感随笔 | 标签: 回忆童年  
2019-09-03 12:49 阅读(?)评论(0)

【随笔系列】童年纪事之一:耩麦


《乡愁》余光中亲自朗诵

 邓丽君《往事只能回味》视频

 


今天早上起床后顿觉天气明显的凉了许多,窗外天朗气清,枯黄的树叶零零散散悄无声息的飘落着,秋意渐浓,需要添衣了。我和太太按计划陪伴老人和孩子到了郊外的林海公园,发现游人如织,很多家庭趁此假日携家带口来到这里,园内景色宜人,习习的凉风吹拂着脸庞,格外的惬意。临近中午,老人听说不远处有几百亩地的辣椒已经用机器收割完毕,地上散落的可以随便捡拾,于是我们向当地的老农询问了具体地点驱车前往。到达目的地举目望去,果不其然,很多私家车停靠在路边,几十位市区来的人都在开阔的田间频频弯腰拾半干不湿的红辣椒,我们也加入其中。置身于一望无际的田野,头顶蓝天丽日,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触景生情,令人心旷神怡,更坚定了我一直固守的心愿“只有乡下才能诗意的栖居。”退休以后,一定回家,回到乡下。大约捡了一个多时辰,所有的袋子都装满了,又累又饿的我们匆匆赶往市区吃了午饭!

 


到家后略觉瞌睡的我躺在沙发上眯了一会,醒来后在群里看到柴胡店镇刘村(和我老家南辛村隔着一条河)的秋实兄弟发了条信息,说老家开始耩麦了,远在苏州的刘兄见此消息似乎也有点想家了,见我搭话,好奇的问我是否拉过耩子?何止拉过,没有离开鲁南老家,作为农家子弟我们姊妹几个年年都帮爹娘犁地播种。每年寒露节气前后,是滕州地区开始耩麦的季节。耩地应该有是我们鲁南一带农村最原始的劳动了,两千多年前发明的这一农具我印象最为深刻!也许很多人不认识这个“耩”(音同“讲”),更不知道耩麦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它已深深地根植于我的记忆中,每当回忆起那些片段,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说白了,耩麦就是播种小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播种机还没普及,老百姓播种小麦只好用老祖先在长期劳作中发明创造的一种农用工具——耩子,于是习惯上把播种小麦称作耩麦。耩子是由优质硬木材制成,一般两条腿或三条腿,腿都是空的,腿的下面用铸铁打造成尖尖的犁头。耩腿上面有一个盛放麦种的斗子,连接斗子和耩腿的是两根长长的木杆作为驾辕,斗子上方是扶手。斗子下面有一个缺口,耩麦的时候,麦种从斗子里通过缺口流入耩腿,种到地下。拉耩子一般需要四至五人,中间驾辕一个,两边各一个,前面两个人,用绳子套在肩膀上,用力前行。为使小麦均匀地流入地下,还要在缺口处装上一个铃铛,扶耩子人来回摇动,拉耩子的人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太快了,种到地下的小麦太稀疏,产量不高;太慢了,流入地下的麦种太多,又太浪费了,因此必须匀速前进,让小麦源源不断地均匀地播种到地下。那时,家境好的可以用牲畜去拉耩子,但是对于多数人家来说,必须得靠人力去拉耩子种小麦。

 


老百姓在多年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各种庄稼的生长习性,什么节气种什么庄稼,都有谚语来作指导。记得种小麦也有节气可遵循。粗通文墨的父亲是村里种地的好把式,从我记事开始,就记住了他挂在嘴边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耩麦最当时”。老祖先在经年累月的农耕时代创制的二十四节气,当属一项伟大的发明。令人难忘的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在20161130日顺利申遗成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又往前迈了一步,令人倍感欣慰。中秋节前后天掰完玉米,耕完地,平整好,晾晒一段时间,在寒露时节必须要把小麦播种到地下,来年才能有个好收成,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这些祖辈传下来的古训是必须遵守的,效法自然,勿违农时,才不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八十年代初,我们这里农村实现了分田到户,家里也分到了四五亩良田,除了留出种菜的田地外,多数良田都要种庄稼。每到寒露时节,拉耩子种麦就成为固定的劳动了。扶耩子的是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一个村也就几个老把式。谁家要耩麦,都要去请老把式来扶耩子。中间驾辕的人要强壮的男劳力才能承受下来,并且要走直线。我们家里姊妹多,男劳力少,因此,每当耩麦时,几家关系要好的邻居轮流互相播种。力气最大的父亲就亲自驾辕,请西院的老把式厚安哥是扶耩子,我和母亲及几个邻居帮忙在两边拉。于是,在有节律的“叮叮当当”声之中,耩麦就开始了。刚开始并不会感觉到累,踩着脚下松软的泥土,闻着秋收的气息,看着蚂蚱翻飞,反而感到新鲜有趣。可是随着一趟一趟的轮回,我们开始气喘嘘嘘了,再看看父亲,他已经满头大汗了。一般一个来回,要停下来添麦种,大家才利用这个机会喘口气歇息一番。那时我还读小学,每次耩麦我都要参加,毕竟能添上一把力。从这项劳动中,我从内心深深懂得了劳动的艰辛,知道了粮食来得是如何的不容易,也明白了《朱子治家格言》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内涵。

 


通过田间地头劳动的磨炼,使我养成了坚韧的性格,遇到困难从不畏惧,总是想办法去克服;通过参加各种农活,我养成了努力拼搏的习惯,在学习上从来不偷懒;通过对耩麦的感悟,从小就立志努力向学,力争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更为我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勇气,时至今日,年逾不惑,我每天再忙也仍然坚持读书,且笔耕不辍!清末名臣曾国藩曾文正公一生坚持写家书,记日记,直到寿终正寝,被世人传为佳话,在教育子女、为官从政许多方面被奉为楷模。蒋介石蒋公亦是如此,写日记长达53年之久,感动着无数后人!

 

提起耩麦,心中难忘童年时代生活在鲁南乡下用过的如耩子、拖车、辘轳、石碾、石磨等诸多老物件,估计在黄淮流域长大的七零后和他们的父辈都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些似曾相识的旧物。这些旧物虽有着质感上的“旧”,却都有着时光的印迹,幸福的味道。每件旧物都停留在了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每件旧物都承载着我们的过往。它们伴着我们静静行走在似水的流年里,经年散发着醉入心脾的芬芳,与时光对望,旧物在我心中熠熠闪光。时间在无情的逝去,旧物却是记忆中的风景,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往,走过的路都寄于一件件见证过往的旧物上。不舍旧物,不舍时光……

 

 

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很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耕地用的各种农具在使用了几千年之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许永远不再有用武之地,但它们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农耕文化的象征,却记载着农村农具发展的历史演变,令人不由得从心底滋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留恋、是感叹、是怀念、是敬畏?抑或兼而有之!令我心生感叹的也许是精神的迷失,家园的变迁,岁月的沧桑,世事的轮回!

 

可是,这段老百姓走过的历史,必须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但愿把“麦苗”当“韭菜”的事不再发生!作为农家子弟,如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着实枉活于人世!

 

现在,随着农民陆续到城市打工,孩子也离开了农村,如今的乡下成了老弱病残的栖息地,土地也荒芜了很多。俗话说无农不稳,作为农业大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仅仅依靠大量进口农作物来解决吃饭问题,是很危险的。过去的农村最普遍贴的对联是“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田和读书是互相依存的,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这也是当年赴美留学归来师从杜威学说的陶行知先生脱下洋服,换上农装,到乡下办学的原因。我们是否能够效仿日本在学校开辟一块地面,让城市的孩子,在读书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农耕的辛苦和乐趣,相信这对于孩子身心发展乃至国防教育都有着超强的现实意义!

 

2018107日凌晨两点农历戊戌年八月廿八

























    以上图片为邻居张春兰在鲁南柴胡店镇刘村梨园拍摄,在此感谢!

【关于读书】

开博四年半感怀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我为何喜欢读书和写作(点击阅读)

勤于诵读永不言弃——致晚辈的一封信

一个读书者和不读书者在生活上的差异

做读书一族倡议书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阅读

教师: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在德国,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朗读者》读后感怀

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

杂感随笔:观看中国诗词大会雷海为夺冠感怀

感念师恩

夜读人间世

重读家书

感谢父亲教我爱上读书

再次品读王鼎钧先生力作

《南渡北归》(全新套装三卷本无删减)

余世存《家世》

浅谈宋词的魅力

读《宋词三百首》感怀

宋词三百首(听书)

宋词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赏析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沧海种田——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教育话题】

当教育只剩下纵容,受害者是谁

请告诉孩子,这就是贵族精神!

聆听当代孟母田秀英《笑对人生》讲座(附视频)

孩子优秀多半是妈妈的功劳!

教育的根在哪里——家!

把握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及童蒙养正的重要意义

德国妈妈的岗位说明书,让中国妈妈是否汗颜

蔡笑晚:我的职业是父亲

养不教,父之过;没有教养,读书何用!

是教养让你和别人不一样

听说你不想考大学

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应该回归四个方面

成绩再好,没有教养的孩子能走多远!

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天下父母必读)

你的孩子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你给他什么样的教养!

父母心灵的高度决定孩子的人生境界

中国教师和教育再跪下去,孩子将会野蛮生长

教育随想录

与孩子共同成长——读《好好做父亲》之心得

顾晓鸣:家庭教育的十大理念

在我国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柴静专访卢安克

请告诉孩子,这就是贵族精神!

小孩子不做家务,对今后的人生影响巨大(父母必读)

钱文忠:好的教育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父母必读)

聆听李玫瑾讲座,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中华美德

我家家规




  最后修改于 2019-09-03 13:2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